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了《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》。重点列出20项实施任务,包括基本生活服务、公共设施、医疗健康和文化教育四大服务板块。其中有一定含金量的重点福利有:针对经济困难的高龄、失能老人的养老补贴实施全覆盖,将贫困家庭老年人全部纳入城乡低保;每年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包括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;对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参加基本医保所需个人缴费部分,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;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,2017年底前基本实现老年人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,等等。
以上多项老年人的重点福利,每一项都可以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。其中前几项需要地方财政增加专项投入,后一项涉及各地基本医保待遇差别如何衔接,其能够落实到什么程度,主要还不取决于基本医保待遇差别障碍如何消除,而在于眼下“分灶运营”的地方医保背后的地方政府,能不能坚决摒弃“患得患失”的思维痼疾。
中国已被联合国标定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。截至2015年底,中国仅空巢老人就已突破1.1亿人,到2050年前后,老龄化占比将达到34.1%,老年人总量将达5亿人,接近欧洲所有国家的总人口。
养老已成公认的世界性难题,即便全球福利程度最高的北欧国家,养老难题也未能真正破解,比如覆盖全民的基本社会福利,目前就面临着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。由于养老业投入与产出的普遍不对等,北欧诸国至今也未能实现国家层面投入与产出的平衡,更遑论收支相抵略有盈余。
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,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仍是两大类主要养老模式。机构养老中政府投资的公办养老机构,在发达国家只是作为“点缀”而存在。而大量的私立养老机构,基本收费标准都高于大多数退休老人的基本养老金,以至于一方面床位空置率很高,另一方面多数老人却无力入住,如此窘状已成为“世界性尴尬”。在中国,这些年私立养老机构发展较快,但也未能免于上述尴尬。
此前三十年,经济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,养老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,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已有所显现。如今,在经济增长趋缓和推进经济转型的过程中,有关问题和矛盾可能变得日益突出。2013年9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国家在土地、税收、财政补贴、水电气供给、服务人员培训等环节逐渐加大资源投入,但由于地方投入强度差别较大,养老服务业仍处于初级阶段,仍有待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发力。现在,国务院制定和实施20项老年人福利项目,尽管总体上花钱不多,但对老年贫困人群却能产生雪中送炭之效。
中国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,没有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可供活学活用,只能依靠大胆探索,逐步将养老事业转为养老产业,实行政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并以市场为主,坚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这个基本方向,才能在一个养老负担日益沉重的老龄化社会中,充分保障老年人享有各种服务和福利,保持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和谐稳定。 (据《北京青年报》)